(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涛)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,中秋、国庆期间最有话题性的食物不是月饼、大闸蟹,而是“秋后第一杯奶茶”。看似浪漫、文艺的信息,背后却是社交平台流量激增,奶茶饮料销量上涨。
“秋后第一杯奶茶”来源于微博话题,一个男生给女友转发了52块钱微信红包,要她用这笔钱买杯奶茶。随后,在各种营销号的炒作下,“秋后第一杯奶茶”开始引爆话题,年轻情侣自然成为了最明确的受众群体。在一家超市上班的刘晓然,看到这个话题后,一大早就给女友发送了52块钱的红包。随后,这对小情侣还在朋友圈晒了一波恩爱。
肖湘是一名90后女孩,国庆过后的首个上班日,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很多人晒起了“秋后第一杯奶茶”。虽然已经下决心要开始减肥,但她还是在美团上点了一杯奶茶,以此慰藉上班的辛劳。“入秋后天气就开始转凉,买一杯热热的奶茶正好可以暖暖身子,因此自己看到‘秋后第一杯奶茶’后,不知不觉就买了杯奶茶。”肖湘说。
需求多了,市场自然热了。在华隆步步高一家知名奶茶店里,相关负责米乐 M6人刘康跟我们介绍。国庆节过后的3天内,他们店里的生意明显好转,平时的日营业额大概在2万元左右,但是那几天都有3万多元。东方红广场附近的一家饮料店负责人潘超说,“秋天第一杯奶茶”的话题炒热后,他们店内的生意确实好转,尤其是线上销量明显上升。
基建营步步高商场内一家奶茶店内,我们也看到了相同的情况,国庆节之后的几天内,奶茶的销量出现不小的增幅。
“秋后第一杯奶茶”的话题为什么会爆火,是意外吗?在传媒公司上班的尹女士分析:“秋后第一杯奶茶”更像是一场营销活动,但不是奶茶变火了,而是营销策划公司利用奶茶的热度为自己增加流量,话题制造能力是其生存的根本。我们从微博上看到,“秋天的第一杯奶茶”的话题上了热搜后的当天,其中午微博话题阅读量还只有几百万,但傍晚就过了2个亿。
“ ‘秋后第一杯奶茶’爆火看似偶然,实则有着很强的现实依据。”尹女士进一步分析,秋天给人的感觉本来是萧瑟、冷清,加上国庆过后,大家还没有从放松的情绪中完全抽离出来,难免会抵触工作,所以大家一听到温暖的暖茶,加上感人的爱情,自然很容易产生心理慰藉,进而产生交流讨论。
除了准确把握大众心理外,茶饮店的跑马圈地则是更为深层的原因。在万达商场内,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,里面至少有7家以上的奶茶饮料店。在华隆步步高商场内,有的一层楼里就有四五家奶茶店。奶茶店变多不仅仅是我们的直观感受,更有数据现身说法。根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,全市目前现存在册的茶饮店总共580家左右。也许大家对这个数字没有直接的感受,那我们以熟悉的米粉店为参照。湘潭人喜欢早餐吃米粉,因此大街小巷都遍布了米粉店,而全市的米粉店也只有600余家而已。
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的张琳,是一个十足的奶茶控,经常会在下午点一杯奶茶提提神。9月份,她自己在美团上总共花费了3000多元,其中2000多元就用在买奶茶等饮料点心上面。“因为经常会帮同事一起点饮料,花费自然也多了不少。”张琳说。
看似不起眼的奶茶店,其实一直都在进行自我进化和繁殖,最终成为了一种经济现象。
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海海表示,奶茶能火有着多方面的原因,这对其他行业发展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。首先,奶茶的口感很讨喜,基本都是以甜为主,而爱吃甜食是人类的本能反应,所以它能受到大众认可;同时,奶茶简单方便,无论是逛街、吃饭、聊天、上班等场景,都可以搭配;此外,奶茶的创新能力也非常强,如今品牌越来越多,同时口味也越来越丰富,甚至很多奶茶还打上了健康、养生的旗号。
“正是因为上述多重因素让奶茶建立了高度的客户黏性,让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爱不释手,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市场。”李海海说。
奶茶店的炙手可热对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,但其背后却有着残酷的一面,尤其对想涉足其中的创业者来说,更要清楚地认识到,这个行业不是一本万利的香饽饽。
史亚文是一位28岁的小伙子。2016年,他把自己攒下6万元全部投入到创业当中,经过多番考察后,他最终以加盟的方式在板塘铺开了一家奶茶店。一开始品牌方承诺店铺成功率会很高,但是苦苦熬了一年后,他的店铺还是倒闭了。史亚文告诉我们,当时他们20多个加盟方一起建了一个微信交流群,如今却只剩2家奶茶店还在坚持,其余的都以米乐 M6失败告终。
赵晶晶同样是一位奶茶店老板,她向我们透露,其实茶饮行业的竞争特别激烈,因为奶茶制作其实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,并且其启动成本也不高,所以行业门槛比较低,这就导致大量创业者涌入。但是,奶茶店的倒闭率也高,因为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奶茶店都是加盟店或者直营店,自主品牌很难生存。
“大家以前都觉得奶茶店出品快、毛利高、门槛低,是一个暴利行业。其实不然。开店的持续是十分关键的要素,例如加盟费、门店租金、人工、推广等等,入局前一定要想清楚,你的资本能让你熬多久。”赵晶晶强调。